如何廣結善緣 – 緒論

第三章 第一節 如何廣結善緣

壹、前言

有一法師學問淵博,口若懸河,但上臺講經,座下卻空無一人。原來法師前世只知讀經、誦經,不屑與人結緣。如今得師父點醒後,痛改前非、隨緣布施,並隨機善語勸化,二十年後,身邊常圍繞小孩、年輕人來聽法請益,上臺講經也座無虚席!

何以同是一人,前後竟有此偌大差別?就在於與人結善緣也。

貳、本文

—、廣結善緣就是在經營好的人際關係

(—)主動創造歡樂氣氛

主動在環境中創造歡樂的人,將歡樂喜悦帶給大家,他的心中都是快樂的,他的身上每個細胞都充滿一股勁。煩惱的人看了他就高興了,你想找原因,也不一定能找得到,但在他參與的環境裡,他一定很受歡迎。

(二)熱忱積極的工作態度

積極的人其特質是正面的,他熱衷他的工作,也樂於助人,與人相處融洽,合作愉快。

(三)良好的共事態度。

能夠欣賞別人的優點,也接納不同的方法意見,能與人建立良好的溝通方式。彼此互補能力與其他方面的不足,以共同的目標為基礎,從共識中培養默契,互相鼓勵支持。

(四)互相感激的健康人際關係。

感恩因為彼此都存在,雄偉的森林有賴於森林中的每一棵樹。也許不是直接的支持,但是存在同一個空間,就產生關係,感激對方能讓人彼此珍惜。

(五)接納不同的成長背景形成的價值觀。

人心不同,猶如其面,每個人因為不同的生活環境,不同的生活條件,而形成不同的價值觀,以至於對事物的看法,處理方法也會不同。了解這些因素,就能接納不同的觀點,進而調和心境而和諧共事。

二、結善緣的好處

(一)可以喜樂無憂心安適

因平日心思無虧現太和,待人和善不結仇,做事勤快不怠忽,盡己之力不藏私,見人成功不嫉妒,有事相助不推辭,謙恭自處不傲慢,謹守口過不兩舌,家庭和樂孝親慈,和諧相處心安適。

(二)可以修善造福種善根

學佛之人心存善念,樂善好施,以布施心對治慳貪,遠離五慾禍患,不致因貪名、貪利、食財、貪色而互相鬥爭,互相殘殺,反而從善如流,熱心公益,愛人如已,願意與人分享自己所有,用自己的財力、物力、智力、體力幫助別人,隨時隨地,以平等心、恭敬心、歡喜心而行布施,解救民生苦難,促進社會和祥安樂,隨喜他人功德,改善人際關係,當然自己的命運,亦隨之而獲得改善。

(三)可以邀得天心得人助

俗云:「自助人助,人助天助。」道德經也説:「天道無親,常與善人。」因此平日樂於幫助別人的,當自己有事要做時,別人也樂於伸出援手,自然所負責的事,不管大小,總是較易成功。誠所謂「得道者多助!」

(四)可以道濟天下化群生

前人輩慈悲:「大道不離人情,人情練達即文章。」平時能注意人際關係,往來務求良善,在人孚眾望之際,若能載道而行,體師之心,繼師之志,宏揚大道,廣渡群生,樂以忘憂,在這三曹普渡時期,自然渡人成全人多矣,建功立德易矣!故曰:「人能弘道,非道弘人。J

三、良好的溝通方式

(—)忘掉個性

個性是在某一個環境中,形成的特殊性格,有些個性是大家喜歡的,比如:熱誠、勤快、助人、隨和、認真等。有些個性讓人不敢领教,如:驕傲、懶惰、自私、孤僻、冷漠、脾氣暴躁等。受歡迎的人,他的内在調整機制較強,較能修正他的價值,往大家所認同的位置調整,這也是他為何成功的原因。

(二)更積極的包容,量大、不記恨、欣賞優點

包容很簡單,其實就在接納的空間和時間。人們能忍受別人的缺點,程度不一,時間也不同,這跟肚量有關。有些人道德標準較高,太清高,無法容人也容不下自己。有時培養寬恕心,不記舊恨,往往能使干戈變玉帛,也許又能成為生命因緣中的一大助力。凡事往好的一面想,盡看優點,有時也會改變整個世界的。

(三)善用同理心,為他人設想

主動為他人設想,是人際關係中絕佳的方法之一。「體贴」就是當事人還未想到時,你先替他想了。現代的服務,強調你所提供的服務,超過對方所期待的。同理心就是設身處地,在對方立場想,角度不同後,思考跟著不一樣,增加了對對方了解的程度。

(四)養成良好的習慣

我們都知道一個人受歡迎,並不一定因為外貌、才華或是甜美的言語。仔細觀察,也許是他的一些細節很令人感動喜歡。而不受歡迎的因素,不一定沒有才華,外貌或是表達不佳,也許是一些細節小事不討人喜歡。

四、如何廣結善緣

(一)存好心、說好話、做好事,三施並進,行四攝法:

  1. 存好心:人的心念,喜怒無常,愛惡不一,喜愛時,良善如天使;憎惡心生,則惡毒如魔鬼。古人言:「心好命又好,富貴直到老;命好心不好,福會變禍兆;心好命不好,禍轉成福報;心命倶不好,遭殃且貧夭;心可挽乎命,最好存仁道;命實造於心,吉凶惟人召;信命不好心,陰陽恐虚矯;修心來轉命,天地自相保。」就是要每天時刻撿討自己,注意自己心念,有多少善念,又有多少惡念,知其善而精進,知其惡而不為,努力止惡,積極行善,自然廣結善緣、善有善報,甚至轉禍為福,變苦為樂。
  2. 説好話:古德説:「一言以興邦,一言以喪邦。」又説「禍從口出,病從口入」,一切的災殃禍患,往往是由於一句話不小心傷了別人所造成。雖然有時是無心的,然而「説者無心,聽者有意。」因此,我們對自己的語言、行為,要處處小心,不要刺傷別人,打擊別人,給別人難堪,這樣才不致於有不好的結果。口裡讚歎出妙香,就會福德全。有時看似艱難的事,由於懂得讚美,對方一高興,事情反而容易成功。開口説好話,不但是一種無上的布施,也是圓融人際關係的潤滑劑。
  3. 做好事:「助人為快樂之本。」這句話是説做善事是快樂的泉源。人用好心做好事,就能得到好結果。做人有量就有福,凡事別太計較,任何事都必須從「心」做起,而不是只是做表面工夫,也不要只是為了做好事而去做好事,更不是用投機心理或是討便宜的心態來做好事,若每人每天多做一點好事,這樣社會就能減少一些暴戾之氣,多一點祥和。需知做好事,不能少我一人,做壞事,卻不能多我一人,行善無須擇時,當仁不讓於師,如此自然人和、地和、天也和。
  4. 三施並進:

◎財施:以財物解救眾生的苦厄,廣結善緣,或是捨財物,義助前賢開荒闡道、幫助道務宏展,正是「拿東方財買西方土」之謂也。布施須量力而為,首重不著相布施,做到施者忘施(施空)、受者忘受(受空)、也忘記所施之物(物空),如此三輪體空的布施,才是真正的布施。

◎法施:指以佛法大義令眾生離苦得樂,代天宣化,渡人成全人不遺餘力,以善言和眾生結緣,俗云:「財施有盡,法施無窮。」人人若能善用這張嘴,到處弘法利生,使大道能傳遍萬國九州,替師尊師母佈德,真是功德無量啊!

◎無畏施:指以大無畏精神,不怕死、不怕難、不怕苦,施行布施,如保護道場、保護前人、保護大家,護持慧命,傳承永續,縱然苦勞加身、犧牲一切,也在所不辭!

總之,咱須財施、法施、無畏施,三施並進,無私奉獻,藉此與眾生結緣,與道場前賢結善緣,與師尊、師母、老前人、前人結永生之緣。俗云:「佛法在世間,不離世間覺。」欲學菩薩道,當與眾生結好緣,佛菩薩即因不棄眾生,而成就正等正覺。

  1. 行四攝法

四攝法乃指布施、愛語、利行、同事。透過布施、施惠、讚嘆、肯定、認同、互助合作、相與共事等,一點點拉近彼此間的距離,一步步建立起互信互諒之心,才能營造出一個非常良善的人際關係,此時再引其入道門,誠非難事。期望大家都能普行四攝法,廣結善緣,打造寬廣的大道場,這才是無量功德。

(二)不怨天、不尤人,歡喜做、甘願受,無為付出

  1. 不怨天、不尤人:您以愛心來看世界,則這世界到處充滿了愛;若以怨恨、憤怒的眼光來看世界,就是怒火焚燒的人間地獄。子曰:「不怨天,不尤人,下學而上達,知我者其天乎!」理想不能實現,也不能怨天尤人,須勇敢地承受,坦然的面對,因為我們所做所為是「盡力行道」,故無怨無悔。古人説:「禍福無門,惟人自招」,要把心照顧好,不怨天不尤人,自求多福。師尊慈悲:「心平路就平。」又説:「心境美,物物皆美;心境善,事事皆善。」
  2. 歡喜做甘願受:人活在世間,不如意的事十常八九,應如何去面對、承擔,是相當重要的一件事。看看描繪彌勒祖師的對聯説:「滿腔歡喜,笑開天下古今愁。」哭著過是一天,笑著過也是一天,何不存著一顆喜樂的心去面對呢?但是除了歡喜做,還要甘願受,人在六萬年來的過去世到現在造多少業,誰也不敢説,今天既然帶業來到人世間,所有的因果輪迴,就要坦然的去面對承擔。更要能知命、認命、了命,遭受一次考驗,就過一次關,過去世所造的因也就了卻一個。

何況咱們修道,旨在超生了死,不在享受,俗云:「有事建功易,無事建功難。」又曰:「不經一事,不長一智。」在道場上,我們要自我磨礪,才能茁壯成長,因此我們怎能不以一顆歡喜心、甘願受,來承接大家與老天的厚愛呢!子曰:「我欲仁,斯仁至矣!」

  1. 無為付出:先哲説:「人生以服務為目的。」俗語説:「施比受更有福。」感謝別人,讓我們有付出的機會。唯有「付出」所得到的快樂,是長久而持續;而「擁有」所得到的快樂,它是短暫的,又不容易掌握的。仙佛聖訓:「真正的快樂是無求;真正的享受是付出。」前人也勉勵我們要「以無為之心,行有為之聖事。」前賢亦曰:「修大道須從有為入手、無為而止。」付出並不等於收穫,把付出當做是一種奉獻,既是奉獻,就不求收穫,只是不悔。當一個人真心奉獻時,他是快樂的,因為他知道這是他心甘情願的,他正在一步步完成自己的使命,當中的挫折、困頓,正是完成使命所必經過的嚴格考驗。

(三)不比較、不計較,善意看待來結交

  1. 不比較:俗話説:「人比人,氣死人。」凡事喜歡與人比較,只有徒增苦惱,須知世間事永遠「比上不足,比下有餘。」因此,能有「不比較」的心,便能知足常樂。

不計較:一個不會與人斤斤計較的人,別人必然喜歡與他為伍;反之,凡事唯恐自己吃虧,處處用心防範別人的人,別人同樣會防範他,所以要獲得人和,首先要修「不計較」的心。

  1. 善意看待:所謂「三界唯心,萬法唯識。」你心好,想的事情皆是好;你心壞,想的都是如何算計人家的壞事。聖人看社會,大家皆聖人;壞人看眾人,全部是壞人。所以我們應該先把心健全起來。多數的人都會鑽牛角尖,本來人家對你並沒有不敬之念,也沒有對不起你的地方。如果,你自己内心一直要往壞的方面去猜疑,那就是一件非常痛苦的事。六祖云:「心生種種法生,心滅種種法滅。」愛、慈悲、寬諒可以取代嗔恨之心,一個人若有愛心,慈悲、寬容的心,怎會產生嗔怒?我們若能消除嗔怒,又怎會有人我是非呢?俗話説:「大智若愚」,這才是真功夫啊。俗話説:「宰相肚裡能撐船。」描繪老祖師的對聯:「大肚能容,了卻人間多少事」;包容是需要掏空自己,以及放下一直存在的分別心、計較心、比較心等,作為一個修行者,是要從善如流,而不要嫉惡如仇,時時刻刻存好心、説好話、做好事。因此師尊慈悲:「學習天地之包容萬物的雅量,那麼你的路才會無限的寬廣。」

(四)忍一句、耐一時,和合共事吐芬芳

  1. 忍一句:古德説:「喜時之言多失信,怒時之言多失禮。」有時候忍窮、忍貧、忍苦、忍難,都很容易,唯獨忍一口氣很困難,所以我們要能「難忍能忍」。一個人在盛怒時所説的話,容易傷害到別人,也容易造成磨擦,所以如果我們能忍一時之氣,就不會造成無謂的紛爭。就像拳頭,不要急著打出去,才能凝聚力量;眼淚,不要輕易流出來,才是真正的悲憤。一時的氣話往往造成不堪設想的後果,因此千萬不要在盛氣之下輕易發言,能忍一句,自然禍根從此無生處。
  2. 耐一時:一個人能夠忍耐一時,堅持下去,縱使一時的不如意,終將成為過去。縱然身處「火坑」,也會因你的忍耐而變成清涼的蓮池。所以我們與人相處,只要能忍耐,就能轉逆境為順境。與人相處,不能獲得別人的讚許,不能讓別人接受我們,主要是因為我們的脾氣不好,或是我們的性情太過率直、粗暴、專横。所以不暴戾而行慈,對人慈悲,讓別人感覺到我們的和善、溫柔,尊重別人,幫助別人,那麼別人必定能欣然接受。
  3. 和合共事:在世上,處世很難,所以要能忍辱含和、謙虚有禮。如果憑著一己匹夫之勇,憑著自己的血氣衝動,到處惹事生非,並非處世之道。做人要圓融,不要偏激。所謂偏激就是偏於中道的兩邊,所以要圓融一些、中道一些。圓融一點,怨尤就少一點,待人少怨尤,為人不怨天恨地,做人就會圓滿一些。

(五)退一步、和大怨,轉惡緣為善緣

  1. 退一步、和大怨:

俗云:「傲慢之害,層層阻礙;謙沖為懷,人天表率。」人生就像一場戲,儘管劇中曾經風光、繁華過,一旦落幕,一切歸於寂靜。所以在人生的舞臺上,實在沒有什麼值得爭強好勝的。有時候人生的旅途上,不一定要每一步都向前,回頭是岸,能退一步想,海闊天空;凡事退一點,不但留給別人一點餘地,也是自己的一種修行。讓人一步就是自己的勝利,所以做人要有「得饒人處且饒人」的涵養與心量。布袋和尚偈:「手把青秧插滿田,低頭便見水中天,六根清靜方為道,退步原來是向前。」

  1. 轉惡緣為善緣:

前輩常説:「天下沒有衝不過的火燄山。」六祖壇經:「有智轉法華,無智法華轉。」在在告訴我們縱然處在不好的環境、惡因緣裡,千萬不要被征服考倒了,一定要堅忍心志、拿出智慧,轉逆境為順境、化惡緣為善緣,使阻力成助力;環境艱難困苦可以打倒一個普通的人,卻挫敗不了一個信心堅固的修道人。因為順因緣固然可以助人成功,不順的因緣一樣可以激發人們潛在的力量,成為勵志向上的「逆增上緣」。例如:我有病,才知道發道心,注意健康;我受苦,才知道改善環境,奮發圖強。所以,人不要害怕不順的逆境,在人生的路上,大石擋路,你可能被它絆倒,你也可以把它當成眺高望遠的墊腳石。人的成功與失敗,就看你是否能將「逆境」化為「增上緣」,因為沒有黑暗,那裏有光明呢?

(六)慈悲喜捨傳大愛照世間

1.慈悲喜捨:師尊慈訓:「只有奉獻沒有條件之謂慈,只有犧牲沒有自己之謂悲,只有義務沒有權利之謂喜,只有付出沒有佔有之謂捨。」

慈悲喜捨四無量心:所謂慈,就是無緣大慈,隨時隨地激發別人生歡喜心,免除煩惱;所謂悲,就是同體大悲,隨時隨地幫助別人、拔除他的痛苦煩惱。如果我們對朋友、同事、家人都能給與慈悲,給他快樂歡喜、沒有痛苦煩惱,這樣待人,必能「敬人者人恆敬之,助人者人恆助之。」能捨是福,「捨」就是一種布施、一種結緣,「喜捨」就是滿心歡喜的真誠布施,不帶任何的企求。所謂捨得捨得,能捨所以緣分就結得越多,就像播了種,日後必有收成,必能廣造無量的福田,與眾生廣結無量的善緣。

2.傳大愛照世間:

師尊慈訓:「人世間走一趟,將聖道弘傳四海揚,心堅定志氣壯,將苦海化成蓮花邦,全世界齊開創,將慧命傳承更久長,用一生的時光,寫下永恆燦爛輝煌。」

人最大的寶藏就是智慧,智慧不是從外面找的,是我們每一個人本來具足,只可惜我們被業識業障蒙蔽住了,所以變得非常愚痴,愚痴的結果就妄貪妄求、胡做非為、造惡造業、執假為真,把虚幻當成實在的、把生生滅滅當成長久的。因此學般若之人,宜運用智慧來領導布施、持戒等福行。將布施、持戒等功德,迴向眾生,迴向佛道。如是以智行導福行,又以福行助智行。福慧雙修,自利利他,直至二利究竟,福慧具足,則何止改善惡運,還可消煩惱,解脱生死,究竟離苦得樂,證得無上佛道。

參、結語

師尊慈悲:「如果只求今世的解脱,則與為師的緣,只在此生而巳;如能發廣大菩提慈念而不昧,廣結善緣方便於眾生,則下一元會定會再來,永與為師結伴,渡化娑婆,生生世世常為師友,這才是修道人永恆的悲願豪情。」